2023年, 第4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10
  

  • 全选
    |
    璧府鸿 光文华茂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馆110周年
  •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图书借阅部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跨境数据流动中的全球数据主权博弈与治理
  • 冉从敬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冉从敬, 刘妍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主权关乎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发展机遇与总体国家安全,成为激烈争夺的新资源、国家博弈的新领域。围绕网络空间治理模式、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问题,相关博弈主要体现为“多利益攸关方”与“多边主义”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矛盾、非政府部门主导与国家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矛盾、网络军备竞赛的存亡矛盾等方面。依据不同国家的数据立法安排和利益诉求,可将全球数据主权分为严格数据主权模型、宽松数据主权模型和可选数据主权模型三类。因应全球数据主权博弈态势,我国可摒弃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之争,采之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暂缓推进以联合国为主导主体的治理方式,全方位拓展大国双边多边合作,利用网状外交让国家实质性参与网络空间秩序治理;改进可选数据主权模型,从态度、制度、程度等方面构建我国数据主权战略体系。
  • 冉从敬, 郭潇凡, 何梦婷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境数据流动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数据治理议题关注的焦点。目前世界跨境数据流动处于以欧美为主导的区域性合作与妥协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下,我国推动国际跨境数据流动的多边治理合作道阻且长。文章调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重要组织和主权国家的跨境数据治理政策,结合双边和多边区域贸易协定,梳理国际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内部机理,剖析全球跨境数据流动多边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提出符合我国价值导向的变革路径。文章将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内部机理划分为规制主体、规制客体与规制手段等3个维度,分析国际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合作的价值理念互斥、监管制度模糊、区域合作碎片化的现实问题,提出以普适共赢为优先的规则制定、以独立机构为依托的第三方监管、以例外条款为补充的合作前提等3种国际跨境数据流动合作治理变革路径,为我国融入全球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提供参考。
  • 盛祥, 于琳, 黄海瑛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2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境数据本地化已被列入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条文,从多维方式来研究跨境数据本地化有助于对我国数据本地化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维护我国的数据主权,实现数据安全与数据跨境高效流动的双重价值平衡。基于维护数据主权考量,文章以66个国家/地区的数据本地化措施为分析样本,从多个维度剖析数据本地化策略,检视我国数据本地化策略并提出完善对策。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家/地区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存在“显性”“隐性”及其二者组合等3种模式,以及本地存储与本地备份两类强度要求,客体类型侧重于个人数据。我国数据本地化策略侧重于维护数据安全,存在本地存储数据类型过多、双重本地化要求过严、数据本地化立法强度升级等问题。文章提出我国跨境数据流动的战略定位设想:正视数据主权的相对性、区别适用绝对的本地存储、坚持显性数据本地化为主、数据类型先分类再分级。
  • 郑令晗, 郝嫚利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3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交易发展进程与政策有直接关联,研究数据交易政策有助于提高数据交易政策质量,推进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发展。文章采用人工标记和质检方式,筛选113份数据交易政策样本并析出271条原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387个初始概念、97个范畴、23个主范畴,以“目标–效力–结构”为分析框架,呈现政策的侧重与目标、类型与主体、工具与结构,进而归纳数据交易政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我国数据交易政策侧重数据交易的机构建设、监管工作和明确责任,政府系统发文量最高,规划(计划)、意见、方案排在12类政策的前三位,需求型政策远低于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我国数据交易政策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实践性不足、权利基础缺失和结构失衡,建议通过政策推动数据平台经营领域化并探索数据交易的权利基础,同时优化数据交易政策结构。
  • 理论研究
  • 王昊, 谢涵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广州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和广州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广州市图书馆学会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五周年专题研讨会”于2023年7月4-6日在广州举行。文章综述本次会议围绕《公共图书馆法》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法治建设主题开展深入讨论,涉及《公共图书馆法》实施和公共图书馆事业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公共图书馆法》与公共图书馆定位、《公共图书馆法》的贯彻实施与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法治建设的地方智慧以及未来方向等议题。
  • 崔汭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国钧《什么是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学经典文献,其经典化过程值得探讨。文章在定义学术经典的基础上,从内部条件和外部力量研究《什么是图书馆学》的经典化。《什么是图书馆学》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为经典化提供了内部条件。其发表之后的前经典化阶段,在短暂理性讨论后经历了长期批判,导致对内容的误读。1980年代之后是其经典化成熟阶段,学者们的重读与阐释、定位与评价推动了《什么是图书馆学》的经典化,学术史著作、学术论文选集和教材的接受确认了其学术经典地位。文章通过《什么是图书馆学》经典化,总结学术经典的生成过程,旨在推动更多的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经典产生。
  • 钱旦敏, 楼筱湾, 王华麟, 王文敬, 马野青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5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及其邻近学科新兴主题的识别研究,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学者提供研究方向,并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与邻近学科开展合作研究提供思路,助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守正创新、挖掘学科内在发展机制、支撑科技战略决策和前瞻学科应用价值。首先以CJFD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文献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对象,将与该学科同属于一级类目“信息科技”下的其他9个二级类目作为信息资源管理邻近学科纳入研究对象;检索CJFD中这10个学科自2012年至今的高影响力文献,并提取关键词。然后选用AP算法对关键词进行主题聚类,利用灰预测模型自建新兴主题探测指标,识别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新兴主题;自建主题友好度指标,识别信息资源管理邻近学科友好型新兴主题。最终模型识别并验证得出5个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新兴主题:在线健康社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学术影响力、数字记忆;在此基础上得到邻近学科中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有高友好度的5个邻近学科友好型新兴主题:机器学习、数字治理、融媒体、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数智赋能。
  • 谭春辉, 汪红信, 王仪雯, 梁远亮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群体的科研论文产出性别差异的现状及原因,对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的履历信息和中国知网科研论文产出数据,从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视角出发,从资源欠缺和资源回报欠缺等2个层面提出10个假设,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探讨教师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5个假设得到验证,5个假设未得到支持。研究发现: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科研论文产出的分布结构呈金字塔型,女性教师表现出底层人数过多、中层不足、顶层略占优势的特征,整体看男性和女性教师科研论文的合著规模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教师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教师在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方面有所欠缺;女性教师在正高级职称和院系中介中心性上的欠缺是导致其论文产出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女性教师从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中获取的科研论文产出回报与男性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 信息行为
  • 卢文辉, 陶蕊, 叶继元, 朱强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注不同用户群体信息行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从性别、年龄、学历、学科等4个方面出发,对新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学科用户的信息行为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同性别用户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轻用户更倾向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对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的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社会科学用户更喜欢阅读图书、学位论文。文章建议信息资源保障主体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重视需求导向,构建反馈机制,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
  • 梁悦悦, 曹坡, 刘蕤, 黄文萱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健康焦虑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及调节因素,揭示现有相关实证研究缺乏统一结论的原因,文章从个体、工具方法和情境等3个维度综述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采用元分析方法,纳入23篇研究文献共计7,242个独立效应量,进行主效应及调节效应检验。研究发现:健康焦虑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关系,且验证了年龄、健康焦虑测量工具、数据收集方式、研究设计以及文化情境的调节作用,而个体健康状况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 曾粤亮, 徐琳琳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96-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老年人的ICT代际学习项目能够助力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提高数字素养,进而促进积极老龄化;厘清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要素与实现方式,可为相关项目的实践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文章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学习模式等3个方面剖析国际上老年人ICT代际学习实践现状。研究发现:其社会支持主体包括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个体;主要提供物质型、信息型、情感型支持;形成专题知识讲授、一对一数字援助、亲子学习交流、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维度支持、多形式开展、双向教学相长的特点。文章据此构建老年人ICT代际学习社会支持系统框架,并面向相关支持主体提出共建策略,包括:加强各主体的角色认知与服务意识;强化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的合作;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形式;优化空间与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指导团队。
  • 数字人文
  • 高丹, 何琳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0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数智赋能视域下的数字人文研究,可为“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引领”的数字人文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聚焦“数据基础”“技术支持”“应用场景”等3个维度,在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数据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论述人文学科的应用场景与转型。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助推了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转型。同时,数字人文的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学术研究的独创性与技术手段的同质化之间的矛盾、人文学者的数字学术需求与实际使用程度之间的矛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 陈晓婷, 毛太田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2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献遗产反映国家、民族的群体记忆和身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影响深远,然而学界并未从本体构建视角审视文献遗产的利用和传播。为此,文章在文献遗产、数字记忆、本体构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参照和复用CIDOC CRM、DC、《中国档案分类法》等领域本体、分类法和词表的文献遗产本体模型构建过程,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验证文献遗产本体构建流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文献遗产的组织展示、知识传播提供参考。
  • 程结晶, 王璞钰, 王心雨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32-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探讨数字文化遗产项目——映射手稿迁移(MMM),为我国数字文化遗产资源的语义服务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MMM进行描述与语义服务特征分析,构建MMM语义服务运营机制。研究表明:MMM的语义服务机制框架涵盖MMM所涉手稿资源创建、格式转换、数据关联、用户服务直至共享的各个层级。我国应构建数字文化遗产语义服务的发展路径,包括:设计开放式国家数字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实现数字文化遗产语义分析与挖掘的多维可视化表达、建设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数字文化遗产语义服务模式和制定科学规范的数字文化遗产资源开放、共享与传播规则。
  • 文献研究
  • 李永卉, 孙悦帆, 卢章平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42-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我国15位资深古籍保护专家和法学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保护成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研究发现:管理因素和法规因素的双向互动主要通过媒介因素与用户因素加以实现;环境因素为古籍保护提供保障和支撑;媒介因素是联结管理因素、法规因素与用户因素的纽带。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促进古籍管理单位知识资本管理、加强古籍数智化发展、建立多平台融合传播矩阵等建议,促使古籍保护从“小众”走向“大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学良
    图书馆论坛. 2023, 43(9): 153-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札文献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特殊文献, 对我国信札研究现状的探索有助于梳理信札文献整理研究发展脉络, 进一步发掘信札文献的学术价值。文章以CSSCI收录的信札研究文献为数据源, 通过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 展现信札研究现状;通过已发表信札论文涉及历史人物的社交网络图谱构建, 探索数字人文背景下信札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表明:信札研究是我国多学科关注领域, 信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赖于更多信札的披露与揭示;信札研究应与数字人文技术同步, 运用语义标注、图像标注、多维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实现信札内容的深度知识组织和呈现;应适时构建信札文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