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 全选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 王铮, 胡一涵, 刘育菲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聚焦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围绕“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宏观环境对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外在牵引以及图书馆知识生产功能的内在驱动,系统回顾知识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演进,展望面向社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拓展,进而提出“十五五”时期打造图书馆“新质知识生产力”的对策。
  • 粤港澳“人文湾区”
  • 侯剑华, 唐煜昊, 李丹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合作对区域经济和综合实力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创新生态系统为背景,使用生态位适应度作为测度指标,系统分析影响专利合作的因素,对应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生态位适应度测度模型,采用2002-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实际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应度对专利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主体维度对专利合作存在倒U型影响,创新资源维度和创新环境维度对专利合作行为有正面影响,创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同度在生态位适应度与专利合作关系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 文化传承
  • 王波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2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全面检索、浏览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壁画、彩塑和纸帛画等艺术作品,筛选出读书图。这些图像生动地描绘与读书有关的听法、诵经、传法、度亡等佛教活动,艺术地呈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的读书学习生活。这些读书图中呈现的读物,多是写在纸帛等软载体上的经卷,基本取代了汉代画像石中的简牍,反映了书籍的形制演变、代际更替。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中缤纷多样的读书图虽然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但折射了中古时期读书和教育活动的普及,见证了当时西北地区崇学尚书的风气,是了解这个时期图书史、阅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途径。
  • 李明, 罗晓兰, 朱邦贤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4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伤寒论》等中医古籍为数据来源,结合古籍的目录结构,通过ChatGLM提取古籍中的方剂信息,存入MySQL关系型数据库,构建中医古籍方剂检索系统;通过ChatGLM对方剂信息进行解析,利用Apriori、association_rules、community_louvain等数据挖掘算法,以及Echart、Pyvis等知识图谱工具,实现中医古籍挖掘及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构建基于LLM的中医古籍方剂数据挖掘系统;以BISHENG平台为工具,以抽取方剂信息为来源,构建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中医古籍方剂知识问答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提取中医古籍方剂名的召回率为99.19%-100%;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外,方剂组成、主治、用法抽取准确性的ROUGE-L值为84.29%-97.78%;中药名和剂量识别的准确率大于98.00%,主治解析准确率大于86.00%;数据挖掘结果与已有古籍研究成果相符;知识问答结果符合预期。
  • 崔璐, 李姗姗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6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记忆理论视角看,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源不仅直接留存人类记忆,还可以通过语义组织动态、多重地解构与重构人类记忆。文章解析文献资源参与记忆建构的内在机理,设计包含面向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三个共生场域与生态的文献资源语义组织模型,并结合文献单元的结构与特征,阐释文献资源在信息采集与加工、数据提取与关联、知识聚合与传播等语义组织过程中参与记忆建构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青岛早期工人运动文献进行实证研究,论证记忆复现与解构、记忆解析与重构、记忆升华与传播的步骤,探索面向记忆建构的文献资源语义组织实现路径。
  • 实践创新
  • 张钰浩, 贾诗威, 韩艳芳, 闫慧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包容是解决数字鸿沟的有效方法,如何衡量当前社会的数字包容成为关键问题。文章采用归纳性内容分析法,面向非网民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农村群体四类数字弱势群体,对66份由CNNIC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包容框架–包容层次–目标群体”三个维度总结报告中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测量情况。文章以实践报告验证数字包容三维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发现我国实践中的数字包容测量与相关政策制定之间是相互支持关系,但当前测量存在数字弱势群体覆盖面窄、测量维度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 韦景竹, 祝培培, 张桐瑞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8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科技创新过程,有效整合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能为科技创新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文章依据多重网络理论框架,提出科技创新策略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方法,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多重网络的知识图谱赋能科技创新策略的制定、分析与调整,通过专利诉讼分析、竞合关系发现、技术集群追踪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研判,为解读科技创新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 岳文玉, 曹树金, 赵怡珑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9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关系角度为用户提供高度匹配的检索结果,实现从关联数据到索引的突破,完成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共党史研究论文的索引系统设计,为利用知识图谱提高检索效率提供启发。研究采用Lucene全文检索技术,将党史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及其关联关系与研究论文文本相结合,实现相关实体在文献中的定位浏览;利用知识图谱和Lucene全文检索工具,实现多实体全文和段落检索,显著提升检索结果的相关性与准确性。实验表明:系统在对4,625篇党史研究论文的段落划分中达到85.30%的正确率,改进的排序算法结合多维因素提高了检索结果的权威性和质量。上述结果验证了系统在党史文献检索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人工智能
  • 胡奕, 李旭光, 王子琰, 王曼, 陆颖颖, 池毛毛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0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围绕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治理专题八场论坛,系统梳理人工智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技术层面存在数据、模型和系统挑战,社会层面存在伦理、经济和环境风险,国际层面包括全球安全、地缘政治和全球不平等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提出人工智能的双重治理目标,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本理念为核心;建议通过前沿技术方法研究,社会伦理与政策法律保障,多主体、跨行业、跨学科协同,以及全球治理深化,推动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刘晓慧, 陶成煦, 张钰洋, 吴江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评估数据价值成为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问题,基于模型的数据价值评估是新型且有效的智能化方式。文章针对目前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无法有效利用数据内容与模型特征之外整体化场景信息的缺陷,提出一种结合大模型指令工程的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将指令工程与现有的无训练方法结合,使用大模型理解和利用任务类型、数据属性等整体化信息;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在主流数据集下的有效性、鲁棒性和泛化性。研究发现:将大模型指令工程与无训练方法结合能提高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且不会增加过多的计算成本。
  • 宋筱璇, 徐丹, 张紫蕴, 张璐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29-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智搜索情境下,AI生成内容的效果直接影响搜索任务目标的高效精准实现,提示词重构是优化AI生成内容效果的关键策略。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一个仿真的对话式搜索情境,以医学专业领域概念为搜索对象,探索语言风格、说明方法、情境创设、来源限定四种提示词重构类型对ChatGPT 3.5工具生成内容感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示词重构类型对AI生成内容的感知效果存在显著的影响。提示词包含生动的语言风格、举例的说明方法,能显著提升生成内容的生动性、沉浸度;提示词包含分点组织的说明方法、学术文献的来源限定,能明显提升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专业性等感知效果;专业情境的创设是最有效的提示词重构方式,其生成内容的感知效果在全部评价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文章旨在揭示可以优化生成内容感知效果的提示词重构范式,指导用户在人工智能搜索情境中更准确、有效地表达信息需求,同时为AIGC系统针对专业知识搜索情境开展模型优化提供参考。
  • 杨峰, 朱梨, 胡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39-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图书馆是AI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阵地。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和归纳法深入探讨国外高校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优化AI素养教育、构建AI素养教育融合模式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主体上强化校内外机构合作,在教育对象上注重用户指导和馆员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聚焦基础素养提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伦理道德问题。基于国外高校图书馆对AI素养教育的响应,文章构建AI素养教育的融合模式,通过对主体融合、对象融合、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四个“小融合”开展对应策略,推动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大融合”发展。
  • 他山之石
  • 夏义堃, 钱锦琳, 冯海红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4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公共数据在科研中的共享利用规则,有助于减少规则设计有序性与科研灵活性、创新性之间的摩擦,更好推动公共数据服务科研创新。文章基于扎根理论,归纳散落在数据战略规划、数据利用指南等欧美国家政策文件中面向科研的公共数据利用规制,提炼其规则要点与行为边界。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科研群体的公共数据获取与利用,基于科研全流程视角,从数据利用形式、申请流程、收费规则、伦理与安全、存储与再利用等方面对面向科研的公共数据治理规则进行优先部署和优化设计。结合我国现状,由点及面提出“规则体系–政策布局–生态共建”公共数据科研利用规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