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从业抒怀
    秦珂
    图书馆论坛. 2025, 45(3): 153-159.
  • 文化传承
    张君冬, 杨松桦, 刘江峰, 黄奇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03-112.
    目前中医界已构建大量的古籍资源库,然而数字化研究仍以文献扫描整理、浏览检索等浅层知识服务的实现为主,生成式AI的发展为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在Ziya-LLaMA-13B-V1开源模型基础上,通过继续预训练、有监督微调、DPO优化的全流程训练步骤,构建中医古籍生成式对话大语言模型,最后通过自动评估和人工评估验证了其在中医古籍领域的优异性能。自动评估结果表明:训练损失函数成功收敛,各对话类目下BLEU、ROUGE指标值均偏低,侧面反映出该模型具备强大的领域创造力。人工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古籍知识问答方面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中医药垂直领域两类模型,较优于通义千问,部分类目如预防养生的回答能力与ChatGPT(gpt-4)相比略有不足。本研究突破中医古籍数字化固有的研究模式,实现了古籍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利用,可满足古籍知识解答、中医问诊、养生保健等多元化的知识服务。
  • 文化传承
    罗安琪, 刘佳静, 郑建明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72-82.
    摘要 (546) PDF全文 (2223)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厘清“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挖掘与梳理2023年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文献,提炼出该领域四大热门主题: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与处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与发展。归纳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多样,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对象复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主题集中,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探讨研究不足:未形成全局观、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对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关注不足,缺乏对用户特征和需求主体的深入分析。展望研究方向: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 他山之石
    廖明月, 王佳宜, 杨映雪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128-137.
    摘要 (511) PDF全文 (1535)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数据跨境流动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囿于犯罪活动呈现数字化和跨境化态势,数据跨境执法成为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但基于执法目的的数据出境对数据存储国的影响重大。美国凭借“数据自由”话语体系通过CLOUD法案推出以“数据控制者标准”为核心的数据管辖模式,进而依托网络服务提供者实施“长臂管辖”,使得我国数据被动出境和被调取而引发的国家数据安全风险大幅提升。我国应将数据主权作为数据跨境流动的法理基础,探索控制数据安全风险的制度工具,包括基于国家主权调适“数据控制者”标准模式,完善数据跨境调取安全规则和审查机制,以阻断法限制单边数据跨境执法,对美国的相关“长臂管辖”进行有效制衡。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黄百川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10-20.
    作为实现2035年远期目标的关键五年,“十五五”规划对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章梳理“十四五”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应用PEST分析框架全面审视“十五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深入分析图书馆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原则、目标蓝图和路径建议,旨在为公共图书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参考,进而在新时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服务效能,促进文化繁荣。
  • 信息行为
    涂子依, 周凯静, 孙梦婷, 黄颖, 张琳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31-142.
    传统同行评议制度由于数据不透明、缺乏监督等问题饱受诟病,开放同行评议为揭开同行评议的黑盒、加强同行评议过程监督、规范评审行为提供了契机。文章基于Open Review平台2017-2019年ICLR会议的2,534篇论文及7,602份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专家自信度、评审模式和论文评议结果等3个维度分析专家的评审行为特征分布。研究发现:在专家自信度上,自信度高的评审专家更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更能给出差异化的评审打分和针对性的评审意见;在评审模式上,相较于单盲评审,双盲评审模式下评审专家打分更加严格,更少提及论文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在评审决议结果维度上,评审专家对论文核心内容的评价是决定论文最终评议的重要依据,在实验设计和原创水平方面得到更多正面评价的论文,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评审决议。文章从评审专家的遴选、评审模式的选择和评审指标的设置等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同行评议质量、推动同行评议改革。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柯平, 彭亮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1-9.
    “十五五”阶段的新变化将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深刻的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要在变革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了解环境与发展态势,通过科学战略规划思维来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战略规划。文章在概述战略规划思维的基础上,从国家政策、改革创新、数智技术等角度重点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与任务、重点与难点、转型与升级,为公共文化服务“十五五”战略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张岩, 洪光宗
    图书馆论坛. 2025, 45(3): 1-1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五五”时期建议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深化公共图书馆各领域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从公共图书馆战略地位、人财物一体化总分馆体系、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新型阅读空间体系、文献资源协同发展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图书馆传播体系等战略方向重点谋划,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 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进展与时代价值
    程焕文, 张琦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1-8.
    文章借用关于人生的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纲,阐释图书馆史对图书馆馆长的重要性,认为图书馆史是培育馆长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推进图书馆履行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根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无可替代,图书馆的一切过往皆为全面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序章;科学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动力,绝非终结者;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万变不离自由平等社会价值之宗。
  • 人工智能
    施雨, 茆意宏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90-100.
    文章利用系统综述法,从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应用、教育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素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素养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但人工智能素养概念尚未形成共识;适用K12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素养教育研究成果较多;人工智能素养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人工智能素养应用工具尚未成熟,国内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方案和方法需要继续摸索。文章建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素养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丰富素养框架应用研究;加强多主体参与、跨学科协作的本土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研究。
  • 实践创新
    谭丰隆, 陈婧, 刘洋阳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42-50.
    ChatGPT的问世对图书馆发展造成一定冲击,通过总结已有文献与归纳美国图书馆员及图书馆用户对ChatGPT运用于图书馆的认知变化,可为我国图书馆应用ChatGPT类技术提供借鉴。文章主要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美国图书馆员及图书馆用户的访谈等文本资料,分析他们对ChatGPT与图书馆结合的认知变化。研究发现:ChatGPT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技术赋能”图书馆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威胁挑战等“技术陷阱”;技术冲击、发展机遇、重大挑战、技术抉择、总结规划共同构成图书馆员及图书馆用户对ChatGPT运用于图书馆的认知变化模型,并可归纳为由技术引发变革走向广泛应用技术,发展至明确技术作用,最终走向能动掌握技术的技术使用态度。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技术改造与图书馆调适两个方面提出图书馆未来发展策略。
  • 理论探索
    杨思洛, 吴丽娟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9.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亟需走出一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特色之路。文章结合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时代环境和使命担当,分析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把握关键特征、坚守建构原则、明晰建构路径的三步策略,尝试回答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何必要”“以何基础”“有何挑战”“如何推进”四大关键问题,助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实践创新
    王冲, 张雅君, 王娟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61-71.
    文章从社会大众角度出发,通过网络舆情主题与情感分析等文本分析方法,对2023年1月-2024年3月Bilibili平台中“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教育应用”的话题弹幕文本进行数据挖掘,以剖析社会大众对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情感态度、关注热点与看法意见,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效和潜在的伴生性风险。研究发现:社会大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总体持积极态度且整体情感占比趋于稳定;关注热点聚焦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公平、教育应用、态度观点,具有多极化倾向;看法意见集中在准确性、普适性、伦理性、异化性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可从学生、教师、企业、政府等层面进行优化。
  • 理论探索
    向尚, 许洋洋, 毛太田, 邹凯, 张中青扬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9-33.
    应急情报在重塑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中承担了数据化、智能化的重要角色,识别分析应急情报研究热点与趋势,能为完备应急情报体系、促进应急管理方式蜕变提供决策支持。文章从文献分布特征、科研合作、术语和引文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应急情报研究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提取应急情报研究热点,并根据可视化研究脉络分析总结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应急情报研究呈现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融合趋势、应急情报核心研究力量亟待形成、围绕数智转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和聚焦公众参与的群众路线倾向的特征,未来研究方向主要有建设应急情报学科、深化应急情报体系、创新应急情报数智技术和探索应急管理情报实践。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王铮, 胡一涵, 刘育菲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12.
    文章聚焦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围绕“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宏观环境对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外在牵引以及图书馆知识生产功能的内在驱动,系统回顾知识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演进,展望面向社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图书馆知识生产职能拓展,进而提出“十五五”时期打造图书馆“新质知识生产力”的对策。
  • 信息行为
    易臣何, 文逸聪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13-120.
    文章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用户弹幕评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出4方面15项影响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分析用户弹幕评论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路径和层级关系,并对其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发现:表达需求、信息需求、视频热度等因素对用户参与弹幕评论行为影响较大;内容价值性、网站信任等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感知认同、感知互动等因素驱动力低、依赖性高,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可以通过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提高视频内容质量和优化用户参与体验等措施引导用户弹幕评论行为。
  • 理论探索
    李帅, 陈定权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2): 1-7.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更名完成后,学科知识体系重构是一项亟需完成的任务。文章梳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自下而上”的演化过程,分析传统二级学科之间的隔阂及其症结,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基于“信息=数据+意义”观点,提出以数据为基座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整合逻辑和基本策略。文章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应以数据为基座,响应国家数据发展战略和时代需求,为众多二级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呼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各级各类政策文件中的表述实现统一,便于全社会认识和接纳信息资源管理学科。
  • 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进展与时代价值
    王蕾, 王昊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9-15.
    海源阁藏书研究是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领域。文章概述“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果,从海源阁藏书研究、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和图书馆史志编纂等方面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展望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趋势。
  • 实践创新
    陶俊, 石美姣, 崔雨萌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21-28.
    摘要 (106) PDF全文 (1006)   可视化   收藏
    沉浸式文旅空间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通过设计物理场景,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然而,对沉浸式文旅空间的概念、模式以及沉浸要素鲜有研究,对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和布局沉浸式空间带来挑战。文章梳理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概念并辨析其关系,提出将沉浸式文旅空间划分为虚拟沉浸式、物理沉浸式和数实融合沉浸式三种模式并分析其样态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街区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论证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关键要素;然后从政策引导、技术动向和实践创新分析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发展趋势。
  • 文化传承
    吴梦成, 林立涛, 胡蝶, 刘畅, 黄水清, 孟凯, 王东波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93-102.
    中国存世典籍成书于不同时代,典籍文本的语体风格及内容均具有时代性。文章以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机器翻译为切入点,探究典籍文本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典籍机器翻译的影响,提出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训练翻译模型的策略,以提高古文翻译质量。以《二十四史全译》为研究语料,将语料划分为远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从计算人文视角利用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典籍文本的词频、词性、依存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在数据增强的基础上,利用每个时期的语料分别训练多种机器翻译模型并比较翻译效果。研究发现:典籍文本存在时代特征差异,并会对机器翻译效果产生显著影响;针对不同时期典籍文本分别训练机器翻译模型,能够提高古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 人工智能
    顾男飞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120-128.
    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目标的重要基石,我国应抓住其带来的产业升级机会并全面规制技术应用风险。文章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风险进行研判,系统梳理Sora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明晰技术创新基础条件。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业影响,基于产业发展理论与系统论,提出应促进算法创新、提升数据和算力供给质量,并挖掘丰富应用场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复合应用风险,对技术治理理论进行调整,建构法律规制和技术治理的双元共治模式,以实现纾解著作权侵权风险、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多重目标。
  • 实践创新
    冉从敬, 马丽娜, 李旺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51-60.
    区块链以技术赋能方式引发行业变革并催生新业态,形成赋能万事万物格局。文章基于技术赋能视角,以知识产权生命周期、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为理论基础,沿着“技术赋能—机理解构—路径探索”研究主线,以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为研究起点,基于TOE框架探析区块链与知识产权的逻辑适配;聚焦区块链技术赋能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机理,探析技术赋能模型及赋能后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表征;将区块链技术与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融合面临的风险表征于PESTEL框架内,从认知、应用、制度及保障等层面拓展区块链技术赋能的边界。
  • 实践创新
    李永丽, 韩雯倩, 李健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68-77.
    大科普理念下专业图书馆科普服务跨界合作是一个多元异质主体参与的系统,文章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专业图书馆科普服务跨界合作行动者网络。对开展跨界合作科普服务的专业图书馆进行调研,识别出专业图书馆科普服务跨界合作中的行动者;选择五家不同情况的专业图书馆为调研样本,对其馆员、合作方人员及用户进行访谈,明确核心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分析各行动者的利益和障碍;对各行动者转译过程进行研究,呈现各行动者构建起专业图书馆科普服务跨界合作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过程,并对该行动者网络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政府领导、母体机构支持、专业图书馆为主体、社会组织协同、用户参与”的科普服务跨界合作格局。
  • 人工智能
    李廷翰, 张素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78-86.
    摘要 (100) PDF全文 (3251)   可视化   收藏
    AI技术应用对高校师生AI素养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探索高校用户AI素养框架可为高校用户AI素养水平测量、AI素养教育实施、高校图书馆AI指南编制提供借鉴。文章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通过分析北美高校图书馆生成式AI指南文本,构建高校用户AI素养框架(BDA框架)。研究发现:高校用户AI素养框架由概念原理、政策指引、系统评价、伦理评价、工具技能、任务技能等六个主范畴构成,可由低到高划分为AI知识、AI评价、AI技能三个层面,层面间具有由下至上的驱动路径,以及由上及下的赋能路径,从而整体提升高校用户AI素养水平。文章从完善AI政策指引、加快高校图书馆AI指南制定和实施、推进AI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对策。
  • 信息行为
    邱均平, 宓秦泽, 徐中阳, 张廷勇, 李松洮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121-130.
    AIGC技术使高校学术用户在搜索学术信息时从学术网站向AIGC平台转移,为学术网站带来了挑战,分析用户信息搜寻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文章基于PPM模型构建用户信息搜寻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分析417份有效数据。研究表明:推力因素(感知不方便性、感知焦虑)和拉力因素(准确度、感知定价优势)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转移意向,锚定因素(习惯)显著负向影响用户的转移意向,且具有同时负向调节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作用。fsQCA结果还揭示两条触发用户信息搜寻转移行为的路径,即“感知不方便性”“感知焦虑”是触发用户发生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此,学术网站管理者应引入新兴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加强机构合作,优化品质价格;关注用户习惯,增强用户黏性。
  • 人工智能
    郭亚军, 寇旭颍, 冯思倩, 李帅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118-127.
    文章分析大语言模型的生成机理及应用模式,探讨其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适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大语言模型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理论逻辑,探索大语言模型赋能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应用场景,并根据咨询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流程构建参考咨询服务体系。建议图书馆从加强多种技术的深层次嵌入、推行“引导+反馈”的交互服务模式、实现机器与馆员的协同合作、完善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等方面,推进大语言模型赋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
  • 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昊, 程诗谣
    图书馆论坛. 2025, 45(6): 23-34.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广东城市书房的典型案例,分析城市书房的社区功能。研究发现,城市书房具有阅读空间营造、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治理三大功能。阅读空间营造方面,城市书房为社区营造了图书阅读空间、文化活动空间、智慧体验空间和休闲交流空间;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城市书房发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社区文化治理方面,城市书房通过部门联动、公民参与和产业赋能参与社区的文化治理。文章总结城市书房实现社区功能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十五五”时期优化城市书房社区功能的建议。
  • 人工智能
    朱红灿, 郑恺迪, 余莹
    图书馆论坛. 2025, 45(5): 151-161.
    文章基于供需匹配理论,分析AI赋能场景式公共信息服务供需匹配的内在机制,从“识别-设计-供给-管理”的逻辑构建过程框架。基于分析提出一系列实现路径,包括技术嵌入场景、集成信息资源、强化需求牵引、深化人机协同等,旨在优化AI在场景式公共信息服务供需匹配中的赋能效果,推动形成智能化、响应迅速且贴近民生的高质量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 理论探索
    毛燕玲, 潘祖志
    图书馆论坛. 2025, 45(5): 70-80.
    经典扎根理论是其他版本扎根理论的源头,国内关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及应用起步较晚,当前文献对该方法论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相关文献开展研究,阐述经典扎根理论的应用核心原则,得到新操作核心流程,以期为全面认识该方法论提供参考。
  • 实践创新
    刘平平, 阮选敏, 盛丽博, 吕冬晴, 倪天阅, 成颖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49-58.
    文章提出一种面向同行评议判据的学术期刊计量评价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归纳出共识性的期刊同行评议判据;通过刊商、D指数、新颖性指数以及期刊影响因子对判据进行量化;基于TrustRank算法提出融合同行评议判据与科学计量指标的期刊评价方法。以FMS期刊为评价基准,基于CSSCI数据库1998—2018年引文数据,对比JAF、JIF两种基线指标,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文章所提方法识别T1期刊的准确率最高达82.61%,排名前10的期刊均为T1等级,准确率为100%,相较于两种基线指标,识别效果提升显著;特征中,刊商表现优异,D指数表现欠佳。
  • 实践创新
    祝林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59-67.
    在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背景下,图书馆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文章以我国承担或参与建设TISC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地域分布、图书馆类型、建设主体、资源建设、服务类别等方面分析TISC建设现状和问题,从区域图书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数据资源与智慧化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创新团队培育等四个维度提出发展对策。
  • 文化传承
    彭嗣禹, 肖涵钰, 敖婉然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0): 83-92.
    馆藏中央苏区红色图书是现存中央苏区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江西馆藏中央苏区红色图书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统计分析法,调查江西省主要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查得256种馆藏中央苏区红色图书。研究发现:中央苏区红色图书的出版历经“兴起—发展—繁荣—衰退”4个阶段,出版机构以政府机构为主,主题类别以党政建设、军事建设与文化教育类图书居多,馆藏机构集中在博物馆系统。文章阐释了这些红色图书作为史料资源、文献资源、教育资源、文旅资源,在推动党史和苏区史研究深入、红色图书收集整理、革命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旅游发展提升等方面的时代价值。
  • 人工智能
    傅爱雯, 邵波
    图书馆论坛. 2025, 45(1): 87-95.
    随着元宇宙图书馆发展,知识不断迭代、转化和重构,多模态知识被纳入知识服务过程。为避免知识冗余、信息不完备、信息价值缺失等知识发展弊端出现,文章梳理元宇宙图书馆和多模态知识流通发展现状,总结图书馆内数据流通问题,归纳元宇宙知识流通范式建设原则,从知识关联、知识组织到知识服务三个角度构建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多模态知识流通范式(AOS),试图改善元宇宙环境下知识服务运行机制,为元宇宙图书馆各实践模型提供底层知识流动范式,为数字技术赋能以图书馆为代表的知识情报领域工作提供借鉴。
  • 理论探索
    彭逊, 冯永财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2): 29-38.
    文章梳理新质生产力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情况,探讨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服务要素和服务模式实现“质”的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矛盾、主体异化问题、数字伦理风险以及输出内容异化与同质化风险,建议通过构建数字化保障机制、升级服务技术、培养新型劳动者和强化文化价值来增强制度要素、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和文化要素。
  • 实践创新
    孙向荣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49-58.
    为探究全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向复合阅读转变过程中的阅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引导策略,文章运用混合方法研究收集青少年阅读的调查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阅读整体上初显复合模式,阅读态度和家庭环境支持对青少年阅读行为表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阅读行为投入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又会影响他们的阅读态度,尤其是对个人兴趣驱动的休闲阅读态度产生显著影响;科学引导青少年向复合阅读转变的策略包括:根据阅读态度实施差异化的引导策略,加大家庭环境的支持力度,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
  • 实践创新
    张钰浩, 贾诗威, 韩艳芳, 闫慧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71-80.
    数字包容是解决数字鸿沟的有效方法,如何衡量当前社会的数字包容成为关键问题。文章采用归纳性内容分析法,面向非网民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农村群体四类数字弱势群体,对66份由CNNIC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包容框架–包容层次–目标群体”三个维度总结报告中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测量情况。文章以实践报告验证数字包容三维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发现我国实践中的数字包容测量与相关政策制定之间是相互支持关系,但当前测量存在数字弱势群体覆盖面窄、测量维度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 人工智能
    刘晓慧, 陶成煦, 张钰洋, 吴江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19-128.
    如何评估数据价值成为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问题,基于模型的数据价值评估是新型且有效的智能化方式。文章针对目前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无法有效利用数据内容与模型特征之外整体化场景信息的缺陷,提出一种结合大模型指令工程的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将指令工程与现有的无训练方法结合,使用大模型理解和利用任务类型、数据属性等整体化信息;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在主流数据集下的有效性、鲁棒性和泛化性。研究发现:将大模型指令工程与无训练方法结合能提高无训练数据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且不会增加过多的计算成本。
  • 理论探索
    李阳, 白冰, 程璐, 余云龙, 邱均平
    图书馆论坛. 2024, 44(11): 23-28.
    以“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首届全国信息资源管理年会暨博士生学术论坛”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推动传统学科转型、聚焦数据科学前沿、探索学科交叉融合、AI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文章综述研讨会的主要观点,呈现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助力学科可持续发展。
  • 人工智能
    杨峰, 朱梨, 胡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4): 139-148.
    高校图书馆是AI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阵地。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和归纳法深入探讨国外高校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优化AI素养教育、构建AI素养教育融合模式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主体上强化校内外机构合作,在教育对象上注重用户指导和馆员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聚焦基础素养提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伦理道德问题。基于国外高校图书馆对AI素养教育的响应,文章构建AI素养教育的融合模式,通过对主体融合、对象融合、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四个“小融合”开展对应策略,推动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大融合”发展。
  • 广州“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国新
    图书馆论坛. 2025, 45(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