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 全选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 冯玲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公共图书馆应提前思考和全面谋划面向“十五五”时期的关键命题。文章回顾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总结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发展变化,结合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提出公共图书馆“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四大思考要点。
  • 文化传承
  • 卢子言, 肖卓, 颜欣杰, 徐健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籍提要是对其内容、著者、版本、评价等方面的简要介绍。目前对提要式书目的研究聚焦于少量提要书籍的定性分析,得到的信息有限。对此,文章首先采用文本挖掘等方法,抽取各类书目中的人物基本信息,分析高频人物的特征;其次,从提要人物评价视角切入,剖析人物整体评价和人物写作风格评价信息;然后基于学术流派对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文学流派的评价。研究发现:高频文献作者往往具有高科名、广泛学术影响力、朝代分布相对集中三类显著特征;提要撰写者最倾向于关注文献作者的个人喜好、教育经历和擅长领域;提要撰写者倾向于从文学作品主要构成角度来描述人物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涉及的朝代跨度最广,提要书目中的评价情感以正向和中性为主,特别是清朝、周朝和民国时期的评价更偏向正向;提要撰写者对各学术流派的评价以中性为主,对于宋明理学流派,多本提要书目的撰写者均有提及,评价较客观和正面,相较之下,对明代七子派的评价大多源于四库馆臣,评价明显更为苛刻。这些人物信息不仅多角度地展现了人物特征和人物评价的特点,还揭示了古籍提要书目中存在的人文特征和社会规律,为古籍和历史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 岳文玉, 曹树金, 曹茹烨, 赵怡珑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2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权威党史资料中大量且多类型的实体知识进行细粒度的知识组织和挖掘,有助于实现党史知识的二次增值,提高权威党史资料的利用效率。文章以党史学习教育用书出版座谈会指定的四本权威党史图书为主要数据集构建党史知识图谱,利用大语言模型、BERT模型、Word2vec等深度学习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从知识图谱框架构建、模式层构建、数据层构建到知识图谱存储与更新的较为完备的党史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此方法可以实现党史实体知识之间的细粒度关联,完成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和知识查询,方便用户对相关资源的精准利用,为深入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 李文琦, 罗泽阳, 张鹏翼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VR技术能对古文献进行还原和再创作,创造沉浸式体验,激发大众兴趣,有利于古文献的普及和推广。理解用户在古文献VR体验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行为能为这类体验的设计提供指导。文章基于《古籍寻游记》VR应用,探索用户在古文献VR体验中的信息需求类型,以及VR体验中多感官通道、情节结构、设备交互等设计要素如何影响用户的信息获取。研究发现:除古文献或人物本身信息外,用户还对古文献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现状产生信息需求;多感官通道的结合可以促进信息获取,但也会互相干扰;情节结构设计和设备交互上的问题也会对用户信息获取造成阻碍。文章从内容和交互层面提出古文献VR体验的具体设计建议。
  • 人工智能
  • 郭亚军, 寇旭颍, 冯思倩, 刘坤锋, 徐瑞朝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对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走向常态化应用的背景下,需要研究AI素养的新变化。文章追踪AI素养的发展历程,结合布鲁姆分类法,剖析其内涵特征,构建AI素养的评估标准,并分析AI素养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评估标准之间的区别。研究发现:AI素养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AI、应用和分析AI以及评估和创造AI的能力。文章构建AI素养评估标准,在认知层面强调对AI的意识和理解;在技能层面重视AI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实践层面关注AI的评估和创造。
  • 李雪慧, 赵宇翔, 张轩慧, 夏翠娟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数字人作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借鉴示能性理论对公共文化领域的虚拟数字人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拓展示能性理论在文化信息学的应用,为未来虚拟数字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选取18个虚拟数字人在公共文化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案例,采用LDA主题分析方法对获取的语料库内容进行角色画像构建,提炼出三类主要角色画像,并以示能性理论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研究发掘了文化使者、时空旅人和虚拟馆员三类核心角色画像,构建以导览和叙事、交互性、临场感和沉浸感、认同感和共鸣、集聚和整合、学习六大示能性因素为核心的虚拟数字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包含理论层、范畴层、功能层、目标层和角色层。
  • 朱禹, 叶继元, 贾毓洁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作为生成式AI技术赋能的新型信息资源及内容创作模式,引起图书馆学界广泛关注。然而,AIGC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仍模糊不清,干扰图书馆学未来的AIGC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文章基于信息论、批判信息学等理论,利用共词分析法梳理当前AIGC概念的认知维度并辨析其关系,归纳出以内容及生产模式两个维度为核心的AIGC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探析图书馆要素的嬗变,构建涵盖资源、服务、技术和需求四大要素的图书馆学AIGC理论研究及实践化进路,助力图书馆学者明晰AIGC研究的层次,推动其在实践中落地应用。
  • 冯昌扬, 陈静怡, 陈小楠, 迟润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7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图书馆员的职业形象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认同和发展未来。文章使用非人类数据来源,结合视觉社会符号分析方法,通过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有关图书馆员职业的图像进行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图书馆员职业形象认知特点,以揭示人工智能认知视角下图书馆员的形象构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复制了社会对职业的性别偏见,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员职业的认知呈现出刻板化、模式化特点,而对数字时代图书馆员职业的认知呈现出包容化、赛博化特点。
  • 数据科学
  • 陈美, 王颖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8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研究首席数据官政策,以完善政府数据治理。通过文本挖掘分析政策主题特征,构建PMC指数模型,并对首席数据官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在政策文本内容分析部分,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键词主题特征分析,对政策重点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基于文本挖掘结果,构建政策设计的评价模型,比较不同区域政策设计的差异。
  • 奉国和, 彭凯林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9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其发展方向和实施举措集中体现在数据要素政策文本中。文章以我国2020—2024年4月颁布的中央级数据要素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主题、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等维度进行分析,基于PMC指数评估政策内部一致性与质量,探究数据要素政策文本内外部特点。研究发现:中央级数据要素政策偏向以环境型工具引导数据要素与多元应用场景相融合,各数据要素政策样本评价结果良好,但有待增加政策工具的丰富度和出台高效力位阶的政策文本。文章据此提出应细化政策主题、平衡政策工具结构、优化政策效力结构和推动多部门群策群力。
  • 贾淑莹, 陈启明, 周雨婧, 杨超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0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话语分析方法,依托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从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两个维度,探究数字治理话语建构过程。首先,确定数字治理领域核心关键词,采集数字治理政策与学术文献并提取文本中话语元素。其次,基于话语网络分析学术与政策话语在萌芽期、发展期、深耕期、成熟期的核心议题与变迁趋势。最终,构建综合趋势图,结合数字治理生态论进一步辨析比较二者关系,识别交互作用机制及中国数字治理生态演变路径。研究发现:在发展趋势、议题内容、关注领域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变迁过程中学术话语具有理论先行性,但实践过程中形成以政策话语为中心、学术话语为充实、二者互相参照的互动机制。研究识别了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互动的4个阶段并与数字治理生态理论相互印证。
  • 张军亮, 李小倩, 刘喜文, 张帆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1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技术环境下,医疗健康大数据在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其有效管理对数据价值的洞察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医疗健康大数据资产为对象,从“数据源–数据中台–数据流通–数据应用”维度构建基于数据中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产管理架构,对以FAIR和区块链为基础的医疗健康大数据组织管理,以大数据资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产价值管理,以隐私保护和发布/订阅理论为基础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流通管理,以个人健康、组织机构和领域知识发现为基础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产应用管理进行系统设计。该体系融合医疗业务流程和“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数据价值链,有利于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据驱动医学诊疗和科研发展。
  • 信息行为
  • 邢文明, 刘经典, 伍丹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28-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工程学综合应用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能实现机器、环境对人的最佳适应。文章采用网络调查、电话与邮件调研、内容分析等方法开展用户访谈,考察公共图书馆人体工程学设施供给现状以及用户对其的满意度和需求,为图书馆界推广人体工程学应用,改善空间环境,提升读者的舒适度、健康性和阅读效果提供借鉴。
  • 张泰瑞, 李月琳, 张建伟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37-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探索公众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政府信息公开时的信息行为类型及适应该情境的行为特征,助力政府认识和引导公众信息行为。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进行质性编码分析,揭示公众信息行为及其适应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检验信息公开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主要表现出信息搜寻行为、被动信息获取行为、信息分享行为和信息验证行为等四类信息行为,四类信息行为均呈现出适应突发公共危机信息公开情境的特征;信息公开质量对信息行为及其适应性特征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适应性特征在信息公开质量对信息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 他山之石
  • 韦昱杰, 张衍
    图书馆论坛. 2025, 45(2): 14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无家可归者、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进入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亟须变革。通过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行跨专业合作成功解决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促使公共图书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愈发普遍。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分析美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工作者出现的社会环境,归纳公共图书馆吸收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路径,介绍其实践情况和主要特点,从用户、员工、专业、组织、社会等方面阐释公共图书馆社会工作者的价值意蕴。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建议:承担社会责任,回应社会需求;加强多方合作,发挥社会合力;培养专业人才,探索学科融合;深化包容理念,促进服务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