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609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从业抒怀
    吉太加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57-160.
    文章以西藏那曲索县牧区青年旦增曲扎的十五年基层阅读推广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教育缺失的高原牧区推动全民阅读的路径与成效。通过田野调查与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旦增曲扎从个人觉醒到创办扫盲班、建立西藏首座民间公益图书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民间首创+公益赋能”的文化扶贫模式。其经验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线下深耕与线上拓展协同,为边疆地区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研究结论表明,基层阅读推广需结合地域文化特性,通过政企协同与持续创新,激发民众内生动力,最终实现文化自觉与社会进步。
  • 他山之石
    韦昱杰, 张衍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46-156.
    在国外LIS领域,盛名综合征作为新兴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表征、成因、应对策略等维度对国外LIS领域盛名综合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沉迷工作、拖延工作、隐藏自我、归因偏差、欺骗错觉是LIS领域盛名综合征的表征,复杂多变的工作内容、神圣崇高的职业定位、紧张压抑的行业环境、失衡乏力的培养方式是出现盛名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个人可采取承认、自省、制定合理目标并行动及交流倾诉等措施缓解盛名综合征问题,组织应明确员工职责、构建包容支持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来帮助员工面对盛名综合征问题;未来的盛名综合征研究可通过丰富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多元研究方法来突破当下的局限性。
  • 信息行为
    唐长乐, 张晓娟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36-145.
    数据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其可信流通对促进数据共享、提升数据价值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数字信任的视角出发分析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信任基础和内在逻辑,构建基于数字信任的数据要素可信流通框架。研究表明,数字信任贯穿数据主体、数据资源和数据流通过程,实现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核心是围绕数字信任的建立、验证和维护过程,以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系统、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和完善的数据监督体系为运行基础,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信数据空间、数据信托等技术建立起数字信任的身份基石、资源体系和环境保障,解决数据要素流通中的身份验证、资源质量、环境保障等关键问题,能破解数据要素市场信任壁垒,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 信息行为
    张建伟, 黄海琴, 张泰瑞, 李月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26-135.
    识别高校毕业生求职中的情感类型,厘清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求职信息行为及特征,能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信息行为视角的参考。文章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对27名高校毕业生进行访谈,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毕业生求职中的五类情感:不安、焦虑、迷茫、沮丧和自卑感,分析产生不同情感的诱因,厘清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求职信息行为及特征,包括沟通交流、暂时信息回避、优化求职策略和寻求情感共鸣。
  • 信息行为
    杨关生, 汪霜傲, 秦鹏, 凡庆涛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14-125.
    AIGC技术与网络水军的结合加剧了舆情态势感知与水军干预的难度,快速识别并应对此类新型深伪信息攻击活动成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任务。文章聚焦AIGC在舆情事件中的作用特征及其干预策略,从AIGC负面作用削弱、舆情疏导稀释与水军控制力量消弭三方面入手,构建应对深度伪造信息攻击的舆情态势感知与水军力量消弭机制。该机制涵盖三个关键步骤:通过双混沌优化粒子群算法确定AIGC作用幅度、基于时序超网络算法部署舆情态势感知以及结合孪生支持向量机及遮蔽–解蔽二重性理论实现水军识别与力量消弭。结果显示,该机制在舆情态势感知、水军特征分析及力量消弭方面效果显著。
  • 人工智能
    郭亚军, 李天祥, 王会森, 王斌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02-113.
    文章采用探源方法梳理人类历史上知识增强各阶段的方式、特征、关键节点及局限性,借助技术剖析法分析DeepSeek在知识增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价值,基于“后视镜”视角展望DeepSeek对知识增强发展趋势的启示。人类知识增强历史可划分为“符号化知识记录的原始阶段”“制度化知识系统的古典阶段”“工业化知识生产的近代阶段”“数字化知识网络的现代阶段”“交互化知识重组的智能阶段”等五个阶段,DeepSeek在知识源、知识应用、知识效益和知识实践方面的技术创新支持实现动态知识融合、垂直场景适配、计算成本控制及推理过程呈现。展望未来,DeepSeek对知识增强发展优势的创新启示包括认知引擎打造知识基座、人机协同推动知识进化、开源普惠促成知识平权等。
  • 人工智能
    李可心, 肖冬梅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93-101.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包含作品在内的数据进行训练,导致著作权纠纷频发。考察日本著作权法合理使用规则及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训练数据领域的适用性,对我国处理相关纠纷和完善著作权例外制度有借鉴意义。文章梳理日本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合理使用规则的历史演变与规则制定的政策考量,探寻日本经验的可鉴之处。研究发现,日本著作权法第30-4条和第47-5条是专门针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合理使用规则,将非欣赏性使用目的确立为合理使用认定的要件;该规定具有灵活性,能够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著作权之需;但也存在规则确定性弱化、缺乏必要说明义务的局限。文章认为我国著作权法应当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进行数据训练设置一般性合理使用条款,即以非欣赏性使用目的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使用作品的判断依据;为防止该合理使用范围过宽,应严格限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端的生成行为。
  • 人工智能
    陈珊珊, 弓越, 王晓光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83-92.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式,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是把握技术创新浪潮、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所在。英国快速部署GenAI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建立多元全面、强调负责任使用的教育政策框架,探讨英国高校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实践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应用指导意义。文章采用网络调研法收集罗素大学集团发布的GenAI相关政策及活动信息,构建英国高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框架。研究表明,英国高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以AI认知、AI应用、AI思维、AI伦理四个方面为教育内容;以师生为教育对象,提升其在学习、科研和教学场景中与AI的交互能力;以伦理规范与教育评估优化教育环境,同时耦合多方利益主体保障教育的有效实施。
  • 人工智能
    刘炜, 林海青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72-82.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引发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的深层变革,传统图书馆作为客观知识体系管理主体的功能定位亟需重新审视。基于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文章提出将人工智能系统视为“世界4”的理论扩展,以解释当前智能体系统自主性、生成性与认知涌现现象,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探讨人工智能对知识体系重构的深远影响。文章运用理论推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三个世界”理论在图情领域的接受与演绎脉络,分析大型语言模型作为认知性智能体的独立地位及其对传统知识世界边界的突破,并结合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案例,探讨图书馆在智慧时代的角色演变与功能重构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构成的“世界4”不仅在知识生成与传播机制上展现出自组织特性,还在知识验证、认知演化和社会知识结构塑造中产生深远影响;图书馆需以构建混合型知识生态系统为抓手,重塑知识服务模式,强化知识质量控制与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推动知识民主化与开放共享,以实现从传统知识守护机构向智慧型知识赋能平台的转型,才能将“世界4”拉回到人的认知范畴,使其同样作用于“世界2”“世界1”,并受到人类认知的规范,从而与“世界3”一起为人类服务。
  • 实践创新
    严贝妮, 乐龙飞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61-71.
    近年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实践,其中2023年“春雨工程”优秀项目名单中的九家公共图书馆参与实施的项目成效显著。文章以上述九个项目为案例,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提炼出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项目的实践经验和实施机制,以期助力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事业高质量发展。
  • 实践创新
    李书宁, 萧雨佳, 佟蕊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52-60.
    伴随AIGC大语言模型发展,提示素养成为素养技能的重要内容。文章立足高校图书馆,讨论提示素养概念及其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拓展,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提示素养教育的意义,构建由提示语意识、提示语知识、提示语能力、提示语伦理组成的提示素养框架模型;从制定工作规划或细则、组建专业化的教育团队、开发特色教育资源、编写提示语撰写技能指南与提示语集、关注提示语伦理等方面提出对策。
  • 实践创新
    徐军华, 陈婧婍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43-51.
    针对智媒时代少儿受困于数字阅读信息茧房现象,文章基于意义建构理论中情境、鸿沟、桥梁和使用要素,通过微刻时序访谈法开展情境访谈,构建少儿数字阅读信息茧房困境模型。研究发现,少儿在数字阅读时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催化信息茧房;少儿数字阅读缺乏跨越鸿沟的外部帮助;少儿在数字阅读中感官认知受阻;少儿在数字阅读中互动体验受限;探究少儿数字阅读意义建构要素相互关系有助于防范信息茧房。少儿数字阅读信息茧房治理策略包括:引导少儿矫正选择性注意偏向,包括提高少儿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少儿数字素养培育、培养少儿的批判性思维;多方位拓展少儿信息感知渠道,包括打造资源整合、动态分级的阅读资源库,构建科学智慧动态的数字导读书目;优化少儿沉浸式互动阅读体验以及健全信息茧房的协同治理机制。
  • 实践创新
    李秀晗, 赵小雨, 刘钟灵, 刘巧伶, 魏艳涛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35-42.
    智慧学习环境与工具便利了大学生的阅读资源获取并丰富了其阅读体验,但如何提升他们的深度阅读理解能a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生成式学习理论和人机协同理论,提出促进深度理解与知识生成的智慧阅读模式,深度植入自主提问策略和游戏化学习策略,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智慧阅读情境下普遍表现出深度理解反思能力不足,而自主提问能够显著增强大学生的数字阅读动机和投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贯穿阅读前、中、后全过程的智慧阅读模式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实现人机协同的交互式阅读和协作式阅读,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度加工和理解生成。该模式对培养具备深度阅读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智慧读者具有指导意义。
  • 实践创新
    陈涛, 张欣, 谭卓熙, 杨鑫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24-34.
    新文科建设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数字人文教育深入发展与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文章从学科建设与教育实践出发,分析数字人文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基于“文理融通”理念,提出融合人文素养、数字素养与AI素养的三维素养框架,以回应数智时代对跨学科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并进一步探索“一核引领、双轮驱动、三维建构、四重导向、五课协同”的系统化进路。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汤正午, 王春明, 宇岩, 池玉梅, 陈麒羽, 褚英敏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其重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为例,对其“十四五”时期围绕科技决策、产业创新、大众普及、空间协作等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的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前瞻“十五五”战略部署,提出图书馆拓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重点: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创建高水平知识产权领域资质平台,释放图书馆优势特色;以创新需求为关键,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模式,凸显图书馆社会价值;以人才队伍为引擎,构筑知识产权创新潜能蓄水池,夯实图书馆传承根基;以服务体系为基石,打造知识产权业务领域辐射点,延伸图书馆协作网络。
  • “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
    肖海清, 黄璐宁, 谢明, 旷芸
    图书馆论坛. 2025, 45(9): 1-12.
    在宏观环境变化和教育变革深刻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主动谋划“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文章分析国家政策文本、高校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文本、学术文献、专家访谈文本,从价值与定位、体系与治理、技术与服务、资源与空间、人才与能力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关键锚点,探寻高校图书馆“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升维逻辑,促进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 从业抒怀
    吉太加, 旦增曲扎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56-160.
    文章基于对牧民旦增曲扎的深度访谈,系统梳理其扎根藏北牧区十余年的基层阅读推广实践。旦增曲扎从辍学青年到公益阅读倡导者的蜕变,展现了边疆民族地区个体力量推动文化觉醒的独特路径;通过创办扫盲班、筹建西藏首个民间免费图书馆、创新远程教育模式等举措,提升了索县及周边群众的识字率与文化参与度,能为边疆牧区精神脱贫与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 信息行为
    周力虹, 涂瑞阳, 苗含雨, 胡江枫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47-155.
    医联体作为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为双向转诊开展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病患数据跨组织共享不仅是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和整体质量的关键,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的有效策略。文章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医联体双向转诊背景下的病患数据共享实践;通过访谈医联体双向转诊中的13名参与者,识别得到心理所有权、领地行为和跨组织动力等27项病患数据共享过程中的障碍;结合问卷调查和Kano模型,对识别到的障碍进行验证和层次划分,分为基本型(M)、期望型(O)、魅力型(A)和无差异型(I);进而提出应对发展障碍的策略。
  • 信息行为
    刘曜玮, 赵一鸣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33-146.
    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自我披露的重要平台,而用户在自我披露时的想象受众深刻影响其行为。文章基于想象受众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一个动态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可编辑性显著正向影响想象受众的具体性和理想性;社会认同目标下想象受众的具体性较高;实际受众的身份线索和回复内容线索均显著正向影响想象受众的理想性;社交媒体的可见性负向调节实际受众身份线索对想象受众理想性的影响,正向调节实际受众回复内容线索对想象受众理想性的影响;想象受众的理想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受众接触和排除策略。
  • 人工智能
    赵美花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26-132.
    随着大语言模型和硬件支持快速发展,图书采分编智能化成为趋势。文章聚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编图灵”项目,简述采分编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过程;分析采编图灵中的人工智能实践;探讨图书采分编人工智能探索的基本原则、基本策略、核心功能、关键要素和预期效能。
  • 人工智能
    顾男飞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17-125.
    训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伴随DeepSeek爆火的人工智能蒸馏数据技术不仅能满足不同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需求,而且可以降低训练成本,彰显算法创新价值;但也引发争议,存在涉及反向工程的软件著作权风险和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等新挑战,风险治理机制亟待完善。考虑到各国缺乏明确法律依据,需基于规范分析等方法调整现行监管框架。一方面,贯彻系统观念全面梳理外部监管要求,除落实数据安全要求之外,也要纾解反向工程涉及的著作权风险,且理清不正当竞争规制边界。另一方面,落实激励相容理论完善内部合规机制,强化刚性约束以压实企业数据治理责任,通过完善正向激励制度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风险治理。
  • 人工智能
    李强, 林淑凤, 于媛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107-116.
    面对高校查新站旺盛的查新需求与有限的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赋能新选择。GAI赋能科技查新应构建以查新员为主导的参与型模式。文章选择特定的查新环节,对文心一言、秘塔、KIMI、智谱清言、通义千问、讯飞星火和知网助手、WOS助手进行测试和评价。研究表明,在学习陌生技术知识和理解、扩展检索词上,GAI可明显提高查新效率;在中文文献检索上,可以综合使用秘塔、KIMI、文心一言和知网助手来为特定查新环节赋能,提高查新效率;知网助手和WOS助手在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各自对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检索表现值得期待。经过反复测试,设计基于上下文的“四段式”提示词,提高了GAI检出文献的相关性。
  • 人工智能
    周琼, 黄雅贤, 徐亚苹, 易东林, 傅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97-106.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内容增多,基于传统特征甄别虚假信息变得愈发困难。文章探究横向阅读策略在甄别人工智能生成虚假信息方面的有效性,分析横向阅读具体行为与准确甄别信息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用户快速准确甄别在线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通过模拟现实网络信息处理场景,采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并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收集用户的检索和网站访问行为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特定横向阅读行为与甄别准确性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检索结构式调整、网站类别以及在搜索引擎页面上的访问行为与甄别准确性无显著性相关,这展现了横向阅读方法在甄别中的有效性和信息交叉验证的重要性;需要基于启发式认知系统开发信息甄别培训内容,如强化验证意识、主动检索、多源验证和点击限制。
  • 人工智能
    王旭, 谢方, 邱均平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86-96.
    系统梳理全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治理研究态势能促进AI治理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Altmetrics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CNKI和Dimensions数据库中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构建AI治理理论、技术治理、数据治理和应用场景治理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依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构建AI协同治理框架;提出加强AI治理学理研究、强化AI技术治理监管、提升AI数据治理水平、拓展AI应用场景治理、深化国际合作共识等策略。
  • 文化传承
    韦景竹, 陈思伶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71-85.
    以知识图谱技术从数据层面拆解、描述、组织、挖掘城市记忆口述档案能丰富中华文化数据库素材,构筑城市记忆链。文章在数字记忆视角下,结合城市记忆口述档案的特点,抽取项目、实物、人物、身份、地点、时间、事件、情感八个核心类搭建本体模型;以“顺德·口述历史”项目为数据源,运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顺德记忆知识图谱,从“事件”维度重现顺德社会风貌,从“时空”维度追溯顺德发展轨迹,从“情感”维度挖掘顺德精神底色,实证了记忆图谱在城市记忆传承上的应用价值。
  • 文化传承
    刘芮, 卜昊昊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61-70.
    数字叙事作为理解数字人文、激励人文创作的新理念,可为数字人文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参照。文章在辨析数字叙事概念、溯源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逻辑关联和实践互动两个维度探讨数字叙事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回答二者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研究发现,数字叙事与数字人文的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育人价值观、主体协作性、多元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四个维度;实践互动集中于数字人文教育、数字出版、GLAM资源开发、数据新闻创作等领域;协同策略包括计算思维和叙事思维的融合共存、建设工坊与项目实施的协同管理以及互动机制和沉浸体验的双向打造。
  • 文化传承
    文玉锋, 林伟杰, 夏翠娟, 周文杰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52-60.
    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内容结构进行有效揭示具有重要意义。大语言模型为古籍文献的“活化”提供了技术潜力,但其能力需通过科学严谨的测评加以验证。文章选取豆包、DeepSeek等14种大语言模型,以2022-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题目为语料,对古籍文献基础智能处理能力进行测评。由于知识图谱构建受基础能力的影响,基于测评结果,选择排名靠前的豆包和DeepSeek,以《史记·朝鲜列传》为语料,对两个大模型在知识图谱构建的信度、效度方面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具备基本古籍文献内容理解的能力,综合断句、逻辑判断、翻译和总结归纳四个维度,豆包与DeepSeek表现较为突出;豆包和DeepSeek的古籍文献知识图谱构建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豆包大模型表现更优。
  • 文化传承
    郑翔, 李明杰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42-51.
    对古农书书目提要进行知识重构有助于揭示古农书作者、内容、地点等多个维度的隐含关系。文章构建基于“人物–内容–地理”的多维知识重构框架,通过CBDB分析作者群体的社会网络关系;运用BERTopic模型挖掘农书内容特征;借助GIS重构地理空间分布,实现古农书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以清代棉麻蚕桑类古农书书目提要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知识重构研究,发现作者社交网络以程恩泽、魏源等为核心;农书内容归纳为九个主题类别,涵盖技术方法、插图说明、体例讲述等,体现了古农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籍贯、农事地与刻书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反映了地方官员在农业知识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 理论探索
    宗何婵瑞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32-41.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政策思路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既取得成就,也存在地方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不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实施效果打折扣等问题;未来应继续完善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加强经费保障,发展落实标准的督促和考核机制。
  • 理论探索
    李慧佳, 祝忠明, 杨丽娜
    图书馆论坛. 2025, 45(8): 21-31.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证据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